如何挤掉财务报表水分(陈玮)
20120613090020
标签:杂谈
陈玮《新财富》2009914
通过失真乃至造假的会计信息吸引投资是一些企业惯用的手法。面对五彩斑斓的肥皂泡,只要进行严格的财务尽职调查,就能挤掉财务数据中的水分。作为练就火眼金睛的PE人士,作者的财务核数心得值得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参考。PE投资中,判断项目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尽职调查(DD)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业内称之为财务核数。针对本土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财务核数,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PE经常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稍不留神便会被云山雾罩的数字弄得满头雾水。如果没有一双火眼金睛,那些企业的财务报表就会成为让PE欢喜PE忧的“摇头丸”。因此,财务核数是投资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创业板来了,会计造假的高峰也会来吗?从历史看,本土企业,特别是一些不规范的本土民营机构,会计核算信息的“水分”往往与资本市场的动向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特别是等待创业板推出的最近十年来,中小企业会计数据的“注水”情况与不同阶段内创业板或中小板推出的消息有某种关联。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前后,当时被称为“20世纪最后一桶金”的创业板呼之欲出,在美国NASDAQ财富效应的感召下,对PE世界涉及不深的资金和不谙资本市场性情的中小企业都开始争相赶搭世纪末的财富列车,会计信息造假是这一时期项目企业吸引投资的典型手段。2002年举办的中国风险投资大会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当时PE投资的项目企业中,有超过50在得到投资后利润曲线都有下降的趋势,企业财务报表上的问题可见一斑。特别是那些当年地方政府“钦定”的拟上创业板项目,更是受到很多“疯投”的追捧。它们以“出色”的财务报表加政府推荐为标准,没有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就贸然投资,但随着创业板的无限期推迟,不少“勇敢”的PE永远从市场消失了。第二个阶段是20052007年间,受到中小板推出、本土PE投资项目IPO后获得丰厚回报的个案刺激,以及股票市场的疯狂牛市催谷,PE又一次火爆,项目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乃至造假又开始风行于江湖,一些传说中马上要上市的项目对那些冲在前头的PE机构进行了一番高投资成本的“抢钱”运动,这又让一些投资人受伤不浅。现在,让PE等了十年的创业板又箭在弦上,按中国资本市场的习性,某些创业板公司被暴炒的可能性很大,其财富神话可能会超越人们的想象,在超高回报的刺激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被“注水”的高峰到来几乎已是必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