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有一个过渡空间,常常会以一个替代性客体为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过渡性客体存在于潜在空间,是潜在空间的一种表达形式。这就像人类的社会性现实世界和大脑中丰沛的幻想世界之间,有电子游戏、网络游戏;黑与白之间,有灰;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有文学、音乐、绘画;吃饭、睡觉、工作与性幻想、意淫、白日梦之间,有性交、读书、听音乐、玩游戏、逛街也许处于第三方的潜在空间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充满热情的生活,我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所热衷的领域,这些可以让我们暂时忽略现实世界,但同时又不在“幻视、幻听的精神分裂症”状态,就能寻觅到一种深刻、热情、迷恋、忘怀的心灵体验。温尼科特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一文中,提到“如果我们是健康的,我们正生活在中间区域、第三区域、过渡空间里。依赖于各自所处的文化,我们以不同的方式追逐兴趣读书、游戏、踢球、跳舞。”这些文化活动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们占据了时间和空间,要求我们付出关注与精力。正是在追求这些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的自我体验得到了增进与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1)从意境的组成元素看,它具有情景交融的特征。中国古典文学具有浓郁的抒情传统,但并非自然情感的抒发就是文学、就是诗。作家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激发起来的自然的、征兆性的情感只有经过审美的过滤,才能转换成诗意的情感,才能入诗。从情景交融的特征看,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往往通过自然情感对象化,即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融合在一起,才造就了诗的意境。(2)从意境的结构层次看,它具有虚实相生的特征。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看,寓虚于实,化情思为景物;实外有虚,象外有象,这一特点本身就为接受过程中读者诸种心理机制的交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结构,它召唤着读者的模糊体验,激发他们调动自己的直觉、想象、情感、理解来创造出一个惝恍迷离的心理时空。(3)综上所述,意境理论强调情景交融,要求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将日常情感对象化,化情思为景物,转换为充满诗意的艺术情感;强调虚实相生,要求虚实相生,使作品转化为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