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带、南寒带)(课本20页图重点记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第三节地图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课本27页)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三种: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的大小和内容详略及范围的大小的关系:比例尺的大或小表示范围的大或小表示内容的详或略大比例尺小详细小比例尺大简略三、判断方向的方法有三种:3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4经纬线: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5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为北方,其它与第一种相同(平移指向标至第二个点)四、地形图的判读:6海拔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课本31页图)7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8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9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10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各种地形的海拔和地面起伏状况:高原山地大于500米,平原小于200米,丘陵200米与500米之间,盆地海拔高度不确定。平原和高原地面起
f伏小,山地地面起伏大,丘陵地面起伏较大,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地表面起伏小。(课本32页图重点记忆)11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的地形图。绿色平原,棕色丘陵、山地、高原等,蓝色海洋、河流、湖泊。1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高谷低脊)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课本33页图)13地形剖面图的画法(课本35页)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地图有很多种类。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地信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海陆分布:1海陆面积比:七分海(71)三分陆(29)2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