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恢宏的小说叙事来写抗日战争,写我们民族的深哀巨痛;一方面宗璞热情讴歌中国知识分子毁家纾难,先公后私的爱国情怀。这样一部作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情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
f写出来了,令人惊叹。作家王蒙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对比的强大与开阔。”在文坛上,宗璞是一面以自我生命守护中国文学真火的旗帜。近30年,她在病中笔耕不辍,以至真至纯的文学结晶为时代立言。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年才写完。《南渡记》写完,父亲去世了;《东藏记》写完,先生去世了。经历了更多死别,又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对人生的看法更沉重了一些,对小说结局的设计也更现实、更富于悲剧色彩。宗璞写得很苦,实在很不潇洒。但她“即使写得泪流满面,内心总有一种创造的快乐”。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璞极大的启发。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宗璞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用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摘编自2016年4月28日《光明日报》相关链接①宗璞十岁时,随父亲冯友兰与清华大学一起南迁到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了8年时光。宗璞的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19岁。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宗璞对这段历史有一种亲切感。肖鹰《宗璞与长篇小说〈野葫芦引〉》②在宗璞的作品里,体现出冯友兰先生屡屡讲到的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替往圣继绝学,替万世开太平”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出对大地、对自然、对人、对物甚至一只鸟、一只猫的那种大爱。李建军《一位尽力发光的作家》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父亲的影响下,宗璞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不仅涉猎范围广泛,而且感情非常投入。童年的阅读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B.她亲身经历“文化大革命”,看到很多知识分子被迫自杀,自己也被批斗,所以才会对那个时代发出了尖锐的质疑。C.抗战的特殊经历使她认识到作家的责任,关于抗战的小说包括《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四卷,影响深远。D.近30年的笔耕不辍,使宗璞的视网膜脱落,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