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来实现作用力。纸板将水和空气分开,提供了一个界面,在重力与浮力之间起到平衡和传递的作用。高炉悬料现象与这个实验有相同的原理。炉体相当于玻璃杯,炉料相当于水。炉料虽然是固体颗粒状,但是也具有流动性,所以才会有流沙、泥石流之说。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仅有气压产生的浮力并不能使炉料产生悬空。松散的炉料会不断“塌方”下落,进而整个料柱下行。炉料下行实际上就是一个连续“塌方”的过程,并不是整
f体下滑。因此悬料现象也需要这样“一张纸”。
通过以上实验,说明存在这张“纸”的必要性,“这个应该有”。根据这个实验结论,咱们再来推理分析炉内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这个可以有”。炉料从上往下分为块状带、软熔带、滴落带、风口带、渣铁带和死铁层。炉料的温度逐渐升高直至使矿石完全熔化为铁水。由于高炉的运行并不能达到绝对的平稳,温度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起伏波动。既有长期缓慢的波动,也有短时间内快速的变化,比如说蜡烛的火焰,有时火焰大、有时火焰小,但总是在跳动。软熔带刚好处于矿石的熔点温度范围,假如此处的矿石表面刚刚开始熔化滴落,这时突然出现温度比较大的的下落是温度下降,并不一定指温度偏低,刚刚熔化的铁水降温凝固,将矿石和焦炭粘连成一个“壳”,于是就会形成我们前边提到的“一张纸”。这个“纸壳”的作用就是形成一个稳定的界面,依托下面高压空气产生的浮力,支撑起上方的炉料。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降低透气性、增大气流阻力,使压力差增大、浮力增长,两个作用相加,从而形成悬料。当炉况顺行时,极少发生悬料。炉温过高和过低,都是不稳定状态,温度异常波动容易导致悬料,悬料使炉况恶化,温度变化剧烈极不稳定,又会引发下一次悬料,所以悬料现象经常集中爆发,“悬而又悬”。可以认定悬料现象与温度变化之间有最直接的关系。还有这样一种情况。炉料的强度不够,在加热的过程中破碎细化,
f使透气性变差、浮力增大形成悬料。但是前边我们已经论述,仅有浮力不足以形成悬料。
让我们再一次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力。
炉料在进炉前经过筛分,去除粉末,以保证炉料颗粒之间的空隙,维持透气性,气流由此空间上行,铁水由此空间下行滴落,各行其道相安无事。如果炉料颗粒破碎,使透气性变差,压力增长,气流通过这个变窄的间隙,势必要“提速”。打个比方,用橡胶水管洒水,当捏扁口部,会使水压增长水流提速,水流喷射得更远。气流提速会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