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这一首诗,就少了《凉州词》中的那种激烈豪情。登山望见远处烽火,黄昏十分到河边饮马,西北边塞,乌云密布,难寻城郭,风沙漫天,时而雨雪纷纷。胡雁哀鸣,胡儿落泪。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难
f以感受到琵琶的激昂之气,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边塞地区环境恶劣,战事频繁。最后两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正是对战争的批判。由此可以推想在军营中的士兵们对于战争的厌倦。而在这风沙漫漫,“战骨埋荒”的环境下,幽怨的琵琶声越发地突出了这种苍凉之意。在唐代,诗人们特别喜欢回忆汉朝,把自己的朝代隐喻为汉代,写汉朝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这众多的典故中,最典型的应该就是昭君出塞怀抱琵琶的典故了吧。在唐代有许许多多的咏叹王昭君的诗歌: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董思恭《昭君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可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刘长卿《王昭君歌》李商隐《王昭君》
在诗人们咏叹王昭君的同时,琵琶也被反复提及。琵琶起着极好的渲染作用,用来渲染昭君昭君远离中原的孤寂,表现一种凄凉感。这些既是由典故决定的,更是由琵琶本身的音乐特点决定的。一旦失去了琵琶,这些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无疑会下降许多。
f当然,琵琶作为一种乐器,它绝不仅仅是边塞独有的。琵琶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在宴会上,琵琶俨然成了主角:栗调清银象管,琵琶声亮紫檀槽。能歌姹女颜如玉,解引萧郎眼似刀。李宣古《杜司空席上赋》
间世星郎夜宴时,丁丁寒漏滴声稀。琵琶弦促千般语,鹦鹉杯深四散飞。遍请玉容歌白雪,高烧红蜡照朱衣。人间有此荣华事,争遣渔翁恋钓矶。方干《陪李朗中夜宴》
这自然不怪,唐代是一个包容性极强而且极其强盛的朝代,唐朝在对外交流的同时,大量的西域乐师也来到了唐朝,极大地促进了琵琶在唐朝的普及。而经济的发达无疑会推动文化的发展,琵琶的演奏技法、制作构造也都得到了发展。整体来说,琵琶作为一种乐器,一如其他的外来歌舞,在进入中原汉土后,便迅速地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之中。一方面,琵琶广泛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宴会之中,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琵琶成为西北边塞的代表乐器之一,在军中广为流行。而诗歌作为反映社会的途径,无疑很好的表现了琵琶在社会中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