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发展演变的过程,理解思想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4)概括中国传统思想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产生原因和辨证地分析评价,学会尊重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学会理解和尊重各国的历史和文化。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开始,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综合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注意:首先是要能够准确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何为“准确全面”?著名学者朱汉国先生(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主编)特别强调要“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陈伟国先生对朱汉国先生的采访,《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12期,15页)课程标准的宏观目标,是指高中学生在学完高中历史全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后,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总要求。课程标准的中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完某一学习模块后所要求达到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每一个学习模块后都有明确表述。如课程标准对《历史III》的学习目标表述为:“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课程标准的微观目标是指具体的内容标准,本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在课程标准中表述为:(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我们平时教学设计时往往是局限在这个具体的内容要求上,按照这个要求用5个课时分别完成的教学,而且实验教材基本上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内容标准编写为45课的内容(人教、岳麓、人民版均是如此)。如果是这样,我们知道是无法体现出新课程设计模块结构的特点和优势的。
f本案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题下,“百家争鸣”、“汉代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儒学发展”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是关联的、甚至是共通的,这就为个体内容的学习共同为主题整体学习目标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