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20.效价:某一物质引起生物反应的功效单位可用理化方法检测也可用生物检测方法测定;或生物制品活性(数量)高低的标志,通常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
精品
f
21.最大效应(效能):是指药物分子引起生理反应的能力,不同药物引起的反应不同,准确地说应称为内在效能或内在活性。药物的效能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特点。
22.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兴奋M受体,使睫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对晶状体的牵拉作用减弱,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
23.调节麻痹:阿托品阻断睫状肌M受体,睫状肌松弛退向边缘,而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呈扁平,屈光度减低,看近物模糊、看远物清楚。
24.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症状)加重也称反跳,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后血压升高。
25.过敏性休克:主要由于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及粘膜水肿出现呼吸困难。
26.分子转运特点:分子小、极性小、脂溶性大、浓度差大的更易转运27.pKa解离常数的负对数:表示药物的解离度,指药物解离50时所在体液的pH值。药物的解离度与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解离常数有关。28.弱酸性药物在pH值小的环境中解离少(解离度小),易转运;在酸性尿液中也易被肾小管重吸收,排泄少。弱碱性反之。29.当膜两侧pH值不等时,弱酸性药物易由酸侧向碱侧转运,弱碱性药物易由碱侧向酸侧转运。30.当转运达到平衡时,弱酸性药物在碱侧浓度高于酸侧,弱碱性药物在酸侧高于碱侧。31.弱酸、弱碱、极性强的季铵盐不易跨膜转运。32.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酸性环境中大部分解离,在碱性环境中不易解离。
离子障:分子极性低、疏水、溶于脂、可通过膜易吸收离子极性高、亲水、溶于水、不可通过膜难吸收
33.口服碳酸氢钠可使血浆及尿液碱化,既可促进巴比妥类弱酸性药物由脑组织向血浆转运,也可使肾小管重吸收减少,加速药物自尿排出,这是抢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措施之一。
34.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去血液循环的过程。○1消化道吸收药物从胃肠道粘膜吸收,主要通过被动转运;除口服外,还可经舌下给药或直肠给药,而分别通过口腔、直肠和结肠的粘膜吸收;○2注射部位的吸收皮下或肌肉注射,吸收速率是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3呼吸道吸收气雾剂;○4皮肤和粘膜吸收
35.影响药物在体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