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父母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于是更多的孩子为他们的祖辈抚养。有些祖辈们缺乏正确的育儿观念,他们的溺爱与娇纵,造成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弱,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这在农村尤为突出。当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这个集体中生活时,缺乏规则意识和基本的自理能力。因此对小班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规则意识的培养便成了小班教育工作的重点。小班的孩子动作行为随意性较强,理解能力又很弱,很难接受教师的指令。然而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性及动手能力又非常必要,如何能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要求,形成良好的活动规则和发展较强的动手能力呢?
一、趣味化的语言使孩子愉悦地接受教师的指令。
小班孩子的思维直观、简单,注意力转移比较慢。因此,在与幼儿说话时一定要简洁而带有游戏性,让孩子一下就能明白而又乐于接受。如,活动结束,让孩子整理玩具时,对孩子说:“小宝宝,天黑了,我们送玩具宝宝回家休息吧!”在让孩子涂色练习中,我指导孩子说:“红色蜡笔宝宝出来散步,这边走走,那边走走,累了吧,回家睡一觉。”在组织孩子撕纸时,“两个小夹夹,夹住纸宝宝,你往前,我往后,往下走走,再你往前,我往后”。教幼儿擦椅子时,把椅子比作马路,抹布比作汽车:开过来,呜呜呜,到头了,开过去,呜呜呜,以此来提高孩子们的兴趣。学习洗手时,编了洗手的儿歌:水来了冲一冲拿肥皂擦一擦搓搓手心搓搓手背。儿歌念完了手也洗完了,孩子也不觉累。这样的语言,孩子易懂而乐于接受。
二、运用直观易懂的环境提醒孩子遵守规则教师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让幼儿遵守规则,对孩子也只能当时管用,过一会儿又容易忘记。这时,我们就要请环境来说话并行提醒孩子遵守规则。例如,为了让孩子能把橡皮泥和蜡笔有序地摆放在自己的小格子里,我在格子里贴了与橡皮泥盒一样大小的圆、与蜡笔盒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分别作橡皮泥和蜡笔的家,这样,孩子在摆放时就能自觉有序的摆放了,少了老师的许多口舌之苦。又如,为了让孩子在睡觉时整齐地摆放鞋子,我在小床下贴了鞋形即时贴,让孩子的“鞋子车”整齐地停放在固定的“车位”上。在区域活动时,区域牌对小班孩子的作用不再有约束力。因为,区域牌与孩子的活动不是两个相关联的物体。为了控制孩子在区域中的人数,让孩子产生自我约束力。我在阅读区内投放了与孩子相同人数的垫子,当没有垫子时,孩子就不能进入区域;在生活区内,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