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制造企业应用的案例研究
前言通过对某企业的具体案例分析阐述了ABC法的局限性包括企业本身没有完全满足ABC法使用基本前提造成的问题以及该系统本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几种改进
20世纪80年代由于变动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不能配合生产运作进一步准时化、消费者定制化的发展趋势作业成本法Activity2basedCosti
g简称ABC法应运而生1。但是伦敦经济学院的MichaelBromwich在《作业成本系统和增量成本》一文中利用严格的数学推导从经济学角度指出了ABC法的局限性他认为用ABC来衡量经济成本中的“增量成本”必须满足几个基本条件否则就可能在定价、选择产品组合、购买及外包决策、成本管理等过程中给出扭曲的数据使其偏离经济成本2。
ABC法的局限性不仅表现在经济学方面还体现在会计成本核算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对SX公司
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ABC法在成本核算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从而得出中国制造企业在运用ABC法时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SX公司中ABC法适用环境的简介SX公司是上海一家中小规模的制造企业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一家乡镇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主要产品是微波炉、空调和汽车的零配件每月根据订单组织生产上游企业基本上是固定的几家日资的微波炉、空调和汽车制造企业。由于上游企业是一些知名品牌的制造商因此对SX公司产品的质量及交货要求非常严格。经过十多年的质量管理、存货管理的实践后该企业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管理路线与规程其四大类主要零配件的质量合格标准分别达到9915、9915、99和95出厂产品做到了零缺陷。ABC法是配合着准时制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QM而产生和发展的。与传统生产系统相比JIT采用的是生产拉动而不是推动要求存货和不增值作业减少到最低限度TQM要求通过流水线上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实现产品的零缺陷。通过对SX公司基本情况的了解可以发现它基本符合了ABC法的应用前提1SX公司按固定客户的订单组织生产生产线建立在需求拉动的基础上2由于SX公司按几个固定客户的订单小批量生产、随时供货、产销捆绑因此存货周转率非常高在制品和产成品库存很低3由于产品工艺不是非常复杂、交货渠道顺畅因此在产品制造和流转过程中避免了反复搬运、装卸等不增值环节4绝大部分生产工人的工资实行计件制便于成本跟踪以作业为基础5在SX公司的生产线上质量控制由机器
f操作者个人作质量检查、车间负责人巡回走动检查、该车间工序完工后车间质检员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