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用力下压(代替人坐一坐)、用力左右晃晃(代替人摇一摇)这两种凳子,看有什么情况发生。结果平行四边形的凳子一压就变了形,三角形的凳子没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我又趁热打铁问道:如何改,平行四边形凳子就不易变形了?结果学生创造性地想出了7、8种方案来,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将平行四边形加固成三角形。交流中还发现,加固后分成的三角形个数越多,纸凳子就越牢固。这正是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表现。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数学知识得到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提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世间万物千姿百态,我们很难直接看出它们的数学表现。创设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情境,学生才有可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一张公路上常见的下水道盖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数学味的问题:“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学生抢答:“圆形好看,美观。”“圆形的可以滚动,运起来省力。”“请看,我这儿还有另外一种下水道的盖子,它是长方形的,这个盖子能掉下去吗?”“能,只要竖起来,宽朝下就会掉下去,长比宽大呀。”“那正方形的呢?”“正方形的掉不进去,因为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相等。”“不对,虽然它每条边相等,可是斜过来就可以放进去了。”“圆形的盖子会掉下去吗?”“不会,无论
f怎么放,都不会掉下去。”“不管怎么放,就是掉不进去。这说明了什么?圆形的盖子究竟为什么掉不进去,大家能从数学的角度来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吗?”课堂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一致得出结论:“在长方形中最长的线段是对角线,四条边都比对角线短,因为对角线与相邻的两条边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长度小于斜边,只要将它竖起来,沿着对角线的位置就能放进去了。而圆形的盖子,无论怎么摆都一样的,因为直径相等,所以无法掉下去。”从这一讨论中,学生不但回顾了长方形、三角形的知识,还感受到了圆形的特征,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只要在课堂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就会乐学、爱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应用意识得到增强,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