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大包干”带头人,他和几户农民一起,把自己当年冒着坐牢风险分到的田地租给上海一家养殖公司发展种猪扩繁基地,公司请严金昌担任这个占地200多亩的现代养殖场的管理者,村民有的到外地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接受了这家公司的反聘,成为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800元左右的工资。严金昌,这位30年前领头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老农现在成了土地集中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倡导者。他说:“我们饲养的高山特色风味猪,直接销到上海的大型超市,价格是普通猪肉的两倍。员工每月领取800元左右的工资,再加上每亩地一年500元租金以及一定量的年终分红,一年少说也有两万多元收入,这可比种地划算得多。粮食种得再好,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也超不过500元。”
3作为河南信阳市种粮的“能人”和“高手”,柳学友也是土地流转“大户”。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老柳就开始承包土地,那时,他联合一帮种田能手远赴新疆、河北、天津等地,曾把上万亩荒地改造成良田,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4年,“腰包鼓鼓”的老柳回到信阳息县老家,他没有把资金用在买房盖楼等家庭消费上,也没有用来开商店、建工厂、实业,而是干起来“老本行”,继续联合一帮“种田能手”承包土地,进行农业开发。他们投资上千万元,把家乡息县数万亩地(包括部队农场和乡镇撂荒地)承包下来,通过平整和改良土地、推广良种、科学管理等措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老柳自己承包的400多亩地,亩产均超千斤,当年获利数十万元。目前,他已陆续签下3000多亩地,年收入上百万元。4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麒麟村宗胜果品有限公司是农民办起来的,入股农民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农村集体成员,也是公司股东。同时,他们还在公司工作,像城里人一样,领取一份应得的工资。43岁的公司董事长余安全说:“成立公司,完全是形势逼出来的。”1998年,余安全先是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试种柑橘,而后
f逐渐扩大规模,发展到周围村民的几十亩土地。余安全的示范带动了其他村民也开始种果树。然而,他发现一家独户的种植方式极难形成规模,水果的质量也难以标准化,而变幻莫测的销售市场就更难把握了,进而“拿土地当股份”的构想开始出现。2005年,在镇领导支持下,余安全提出这一构想。看到余安全不仅把自己租来的上百亩地全押上,还拿出了5万元现金,村民们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纷纷表示愿意加入,石堰镇党委杨书记说:新鲜事物搞不好会带来隐患,“为了防范风险,最终我们决定在508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