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四十五单元
抗恶性肿瘤药
字体:中小大打印:省纸版自定义清晰版
一、抗恶性肿瘤药物作用机制分类(一)抗恶性肿瘤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1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2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3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复制的药物;4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5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6其他。(二)肿瘤细胞增殖周期与药物治疗的关系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起到第二次分裂完成时止,称为一个细胞增殖周期。细胞周期可分为以下四期:(1)合成前期(G1期)。(2)DNA合成期(S期)。(3)有丝分裂前期(G2期)。(4)分裂期(M期)。根据各期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将抗肿瘤药分为两大类:1周期特异性药物(1)S期特异性药物:如甲氢蝶呤、巯嘌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2)M期特异性药物:如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鬼臼毒素等。(3)G2期和M期特异性药物:如紫杉醇。2周期非特异性药物(1)烷化剂:如氮芥、环磷酰胺、塞替哌、亚硝脲类、甲酰溶肉瘤素。(2)抗癌抗生素:如更生霉素、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等。(3)其他:如顺铂、强的松等。二、抗恶性肿瘤药的毒性反应1近期毒性:(1)共有的毒性反应:①骨髓抑制:除激素类、博来霉素、门冬酰胺酶外;②消化道反应;③脱发。(2)特有的毒性反应:①心、肾、肝、肺及神经系统损害:1)阿霉素致心脏毒性最明显;2)博来霉素致肺纤维化;3)门冬酰胺酶、环磷酰胺致肝损害;4)大剂量环磷酰胺致出血性膀胱炎;5)顺伯损害肾小管;6)顺伯和长春碱类有神经毒性。②过敏反应:多肽类、蛋白质类药物引起,如博来霉素、门冬酰胺酶。2远期毒性:
f①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如烷化剂(致癌、致突变和抑制免疫作用);②不育和致畸:烷化剂。三、常用抗肿瘤药物(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甲氨碟呤(儿童急淋):抑制FH2还原酶(抗叶酸药);氟尿嘧啶(乳腺癌和胃肠道肿瘤手术辅助治疗)抑制胸苷酸合成酶:(抗嘧啶药)。巯嘌呤(急淋;免疫抑制剂):抑制嘌呤合成(抗嘌呤药)。羟基脲(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抑制核苷酸还原酶。阿糖胞苷:急性髓细胞(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首选,抑制DNA多聚酶。(二)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直接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周期非特异性)。1烷化剂:毒性大。①氮芥类;②乙撑亚胺类;③烷基磺酸类;④亚硝基脲类;⑤三氮烯类。1)环磷酰胺:广谱,出血性膀胱炎(特殊不良反应);2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