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三: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六:真理的三个性质: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f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