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论影响奖励有效性的几大因素
作者:陈传东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1年第10期
运用奖励促进学生学习是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常见的现象,然而,这些奖励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教师只管“奖”而不管“励”,对自己的奖励是否有效也是一头雾水。事实上,给予学生奖励并不是奖励行为的最终目的,奖励行为所追求的是对学生发生激励作用,未能发挥激励作用的奖励实质上是一种“浪费”。为了避免这种浪费现象,我们有必要探讨奖励是否有效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影响奖励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教师恰当运用奖励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奖励是否有效的评价标准
在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前,行为主义判断奖励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准就是目标行为出现的频率。如果学生的某种行为在奖励之后继续保持或者有频率增加的倾向,就说明奖励是有效的,相反,奖励则是无效的。然而,认知心理学有着关注主体情感态度和学习发生过程的传统,因此,他们对奖励的研究并不是只依靠可计量的行为频率,而是把奖励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内部动机和创造性等因素联系了起来。如果奖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则说明奖励是有效的,反之,奖励则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总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转向,使得奖励有效性的评估更为复杂。因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奖励的显性效果,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有积极的改变,同时,还要关注奖励是否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体上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都对教学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奖励有效性的评估方面,教师究竟是更多地关注行为,还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内部动机等因素,也很难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所提供的评价标准都非常重要,“行为”便于教师直接观察,而且兴趣、动机、创造性等因素往往需要从行为水平进行推断;但是,行为又不能说明一切,如果学生极不情愿地表现出某种教师期望的行为,这不能说明学生更爱学习了,因为“厌学”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因此,教师在评价奖励是否有效时,需要同时参考这两方面的因素。
二、影响奖励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奖励作为一种方法或策略,要发挥其有效性首先就需要考虑奖励的作用环境,这里的作用环境主要指学习任务的性质。在此基础之上,则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奖励的方式等因素。上文在讨论有效奖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