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的发展
聚乙烯是1933年被ICI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的,当他们把乙烯和苯甲醛置于200℃和140MPa试图进行缩合反应时却得到了极少量白色固体,后来才搞清氧可以在高温高压下引发乙烯聚合,这样在高分子发展史上首次制得了聚乙烯,1939年该工艺实现了工业化。用这种以自由基作引发剂的高压工艺制得的聚乙烯有高度支化的结构和低结晶度,密度为0915~0925gcm3,称为低密度聚乙烯。50年代Phillips石油公司和Mobil石油公司分别用氧化铬和氧化钼催化剂,在相对较低的温度、较低压力下制得基本呈线型的聚乙烯,这就是密度为0940~0.970gcm3的高密度聚乙烯。5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事件是Ziegler发现TiCl4和烷基铝组成的催化体系可使乙烯在较低温度、较低压力下聚合,并实现了乙烯和丁烯等其他α烯烃的共聚,这一催化剂后经发展形成著名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共聚形成的支链降低了聚合物的结晶度,也降低了聚合物的密度,但大分子链呈线型,无长支链或枝杈状支链。用这种催化剂可以在低于4MPa的适中条件下生产线型低密度聚乙烯。
2011年以来,在经济、金融危机连续发生、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塑料制品需求增速明显放缓,致使我国聚乙烯产业从上游生产、下游加工和消费,到相互之间的贸易方式,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
上游石化企业处境困难,谋求差异化转型升级
2011年以来,我国聚乙烯上游石化企业步入窘局。在需求增速骤降的同时,聚乙烯供给压力迅速提升。一是海外廉价产品大量涌入。中东和北美聚乙烯产品的成本均大幅低于国内,对国内市场造成巨大压力。二是国内煤制烯烃项目逐渐投产。近年来国内煤化工成本优势不断凸显,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对石脑油路线装置构成严峻挑战。三是石脑油路线装置集中投放。石化装置投资量大、建设时间长,先前在行业景气时投资开工的聚乙烯项目,目前进入集中投放期。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从2011年开始,石化企业聚乙烯板块进入严重亏损状态。中石化LLDPE板块在2011年、2012年的大部分时间均处于深度亏损状态,最高亏损幅度甚至达到1500元吨以上,全年亏损幅度超过500元吨,毛利率为5。
f面对巨幅亏损,石化企业不得不采取限产保价的消极避让策略:一方面对现有产能延长检修时间,另一方面则不断延后新产能投产和扩建的步伐,从而导致近两年来国内聚乙烯产量和开工率双双低位徘徊。该策略虽然短期内减少了石化企业的亏损额,但也使产品市场占比不断萎缩。为了实现长久发展,未来石化企业将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