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云南的经济状况,从云南的铜业和云南商人的对外贸易两个方面入手来看看云南抗战时期经济的状况从铜业来看,国家资源委员会创办了昆明炼铜厂和重庆精铜厂,
f这两所炼铜厂的创办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电铜的历史,提高了我国的产铜能力。而且缓解了军工用铜短缺的燃眉之急。为军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铜;从产量上来看,抗战期间云南粗铜产量占全国铜产量的80以上,是中国产铜最多的地区。满足了抗战对特殊军事战略物资的迫切需求,有力地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从抗战时期云南商人与对外贸易来看,在抗战时期,云南商人加大了对外的贸易,主要表现在是贸易路线的兴起。这一时期兴起了两条贸易路线一条是滇缅贸易路线,这条路线依据滇缅公路兴起,云南的商人再此条贸易路线上多进行的是边境贸易;另外一条是滇藏印贸易路线,在这条路线上,因为丽江具有独特的地域位置,成为了作为中转站,许多商人在此设立了外商分号、中转站,比较出名的有达计、仁和昌等商号由此可见云南商人在抗战时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云南商人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也积极的支持抗日。
有资料显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鹤庆、喜洲、腾冲、丽江、中甸等地商人,除了积极从事对外商贸活动间接支持持久抗战外,在强烈的爱国精神感召下,还通过筹资捐物等形式直接支持了抗战。当时许多商号的商人积极捐款,当时有一种名叫七七献机的捐款项目,许多商号的负责人都参与了捐赠,如恒盛公的张相诚、铸记的马铸材七、元德和的和万华、恒和号的赵紫垣等,都参与了捐赠活动。
二抗战时期云南的文化教育方面云南教育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在抗日战争期间,地处祖国西南
f边陲的云南成为祖国的大后方。为了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的火种,教育战线上的许多专家学者、师生员工历尽历经艰辛,迁移到云南,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培养锻炼了批的革命志士,为祖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大量院校的内迁,也为闭塞的云南带来了中国最发达地区的文化、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活跃的学术气氛,使云南教育史上出现了难得的黄金时期。(西南联大、中山大学、中法大学、华中大学、国立体育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著名高校的内迁,提高了云南的学校教育水平从社会教育来看,为配合抗战,云南积极重视社会教育,注意社会教育机构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为社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减少了文盲率,提高了人民素质。
三抗战时期云南的思想方面首先咱们来看看内迁对云南社会风尚方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