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三大战略选择
作者陈彩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政府提出银行业的开放时间表而显得极为紧迫鉴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序选择是“先农村后城市;先企业后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整体战略规划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并未得到清晰的描绘——细枝末节的具体改革每天都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进行却不曾显现出明确的战略目标或战略走势这当然不是改革路径选择的错误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表明如此的改革演进具有它充分的合理性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更多地是表现出一种着急的情绪而不是对既有改革顺序选择的否定实际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前些年来看也难以明确其改革的战略目标或走势瓜不熟蒂何落之不少银行口号式的“改革战略定位”展现的细想下来是我们当今这个世界几近找不到经验支持的理想模式其精神鼓励的作用大大高于改革筹划的意义现在情况不同历史让我们到了一个必须审时度势地来看待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战略选择的时刻从大处着眼来分析局势酌定战略除陈布新并具体化到改革的措施之中已刻不容缓一、在产权与税收之间的战略选择
1
f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第一大战略选择定位于“产权与税收”之间的选择表面上看是令人费解的它意味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出资方”国家主体(由一届一届政府来代表)要在拥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与获得源自于商业银行的税收量方面有取有舍那么商业银行的产权与商业银行带来的税收两者之间难道具有某种对立性从而必须做出两之择一的决策从时下的格局来看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与提供的税收量之间确实存在着现实的对立性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尽管从账面上看近年盈利者多也向国家上交了数量不少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但作为国家独资的银行一方面资本金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较低远未达到国际同行的标准;另一方面不良资产的状况仍然令人担忧除建设银行之外其余三家国有银行按五级分类计算的不良率都在20%之上(建设银行2002年3月底公布的不良率为18.14%)各家银行总计超过万亿元的不良资产最终的损失部分还必须由国家来承担因此将近年国家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的税收总量与国有商业银行达到国际最低标准的资本充足率目标所要求补充的资本金量加上承担不良资产损失的量进行比较税收的量比例很小实际就是“负税收”换言之如果不考虑历史形成的原因仅仅从近些年来看国家拥有并经营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实际在经济方面是很不合算的商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