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的须知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
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f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f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五、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二)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