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理。朱星文等(2010)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高管变更的当年存在较严重的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然而,上述的研究均只考察了高管变更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而随着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和外部监管制度的日益严
f格,越来越多的有关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发现,由于上市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公司高管转向通过构建真实活动进行盈余操纵。这种盈余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安排真实交易来完成,比如为了提高当期利润在期末进行降价促销、削减研发支出、削减广告费用、进行过度生产以降低单位销售成本从而变相达到提高当期利润、固定资产的出售等方法。这种操控方式与真实的经营活动难以区分,尽管提高了当期的利润,但会伤害到公司的长期价值。如GrahamHarvey(2005)研究发现,为了平滑利润,上市公司高管会不惜伤害企业的长期价值而进行削减广告费和研究开发支出等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式。Za
g(2012)研究发现,公司高管会通过改变盈余管理方式以应对日益严格的外部监督环境。Cohe
(2008)研究也发现,美国萨班斯法案颁布后,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程度明显增加。Cohe
Zarowi
(2010)研究发现,进行股权再融资的公司会同时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李增福等(2011)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公司股权再融资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得到与Cohe
和Zarowi
基本一致的结论。林永坚等(2013)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总经理变更当年,存在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上任后第一、二个完整会计年度,存在利用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那么,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上市公司高管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否会发生改变呢?是否会更多地采用真实活动进行盈余
f操纵呢?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上市公司新总经理上任后采用真实活动操控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将比新会计准则颁布前更强。三、研究设计(一)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首先,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酌量性费用操控、销售操控以及生产操控三种方式来衡量真实盈余管理活动。按照Roychowdhury的解释,费用操控是指通过减少研发、广告和日常费用开支来增加会计盈余,该行为会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呈现更低的酌量性费用。销售操控是指通过适时性地加大价格折扣或放宽信用条件扩大销售来促进会计盈余提高,该行为会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呈现更低的经营现金净流量。生产操控是指利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