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
今天和大家主要汇报一下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体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个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中,处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关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眺望,可以清晰地呈现出一幅百姓美好生活的新图景。十七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那么小康社会是怎么提出来的(由来),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的更高的要求,到2020年建成的小康社会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社会(未来),这些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主要内容。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1、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小康思想是流传很久的、百姓皆知的一个中国式的表现富足的一个概念。最早,“小康”是劳动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诗经》中讲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说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过安逸的生活。但真正给“小康”赋予许多思想的,还是在传统思想和文化上最有影响的儒家。在孔子看来,小康社会状态是和最高理想境界“大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礼记礼运》篇中孔子把上古时代的黄帝、尧、舜所治理的以“天下为公”的社会称为“大同”,是最为理想的社
1
f会。他认为,“大同”社会应该是经济上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共同劳动;政治上实行民主;生活上互敬互助,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可后来,经济上出现了私有,劳动成了谋取私利的手段;政治上是“家天下”的体制,实行的是君主世袭制,战争也由此而起。但因为当时的君主(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都很重视礼,以礼为标准决定是非,倡导仁受,讲究谦让,所以说社会也能达到政治清明、人民生活也还比较安逸。孔子把这种社会状态称之为“小康”。在孔子眼里,小康社会比不上“大同”,但要比孔子所处的混乱时代要好多了。真正使这一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是在我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康有为和孙中山。尤其是康有为受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影响之后,于1902年利用在印度居住的机会,系统地写了一部《大同书》,洋洋洒洒20万言,描绘了一个由小康到大同的理想王国。在《大同书》中,小康是一种低级的社会,大同才是趋于完美和谐的世界。康有为认为,过去年代里许多人追求的小康,是以国家、家庭、财产私有为前提的,总是伴随着战争、贫富不均、贵贱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