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乐章的张爱玲以其犀利的笔锋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被扭曲的女性。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这正是张爱玲小说成功的原因。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憾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析这些女性形象。关键词:女性欲望悲剧
引言:张爱玲的创作之所以不乏苍凉之感是因为她所处在乱世荒凉的时代,是四十年代沦陷的上海成就了张爱玲这一文学界的奇葩,而她本人呢,出生在一个封建落寞的大家族中,少年时缺少关怀也是她作品灵感来源的一个要原因。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的。因而她笔下的女性悲剧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封建制度规定了女性的悲剧张爱玲笔下出身于下层社会的女性,在封建制度的枷锁下苦苦挣扎着,她们的命运是悲凉的。(一)因怨而自甘妥协的顾曼桢在《十八春》(20世纪60年代张爱玲将其改为《半生缘》)中的曼桢是一个朴素、善良、略带害羞的漂亮、年轻的女孩,自幼失去父亲的她家庭虽然贫苦,但对生活却充满信心,当她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几次拒接了世均的求婚时,她没想到竟成了她一生的悲剧:陷入姐姐设的圈套,被姐夫强暴而生子,这对于曼桢来说已经是极大的不幸,而多年后她又与世均见面,得知他已经结婚,对于曼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姐姐死后,她妥协了,原本已经逃脱了悲惨生活的她又回去嫁给了自己的姐夫至此,曼桢一个面容娇好、纯情、受过中等教育、立志追求独立自由的女孩,面对一系列身心迫害使她的生活陷入绝望,对姐姐的怨恨,对世均的遗憾成了她逃离抗争的标志。“当初她想着牺牲自己,本来是带着一种自杀的心情。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的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比自己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1
即便她最后认识到实际记错了,那也是她自甘妥协于封建社会的一种懦弱表
现,是一种在遭受不断打击下的自我丧失的表现,从而使这一怨妇形象更加摇曳
1
f多姿。(二)因怨而心理变态的曹七巧出自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本是一个小家碧玉的女子,她勤劳、善良、淳朴,虽然有几个喜欢她的人,可偏偏她被兄嫂做主嫁给了一个患有软骨病的姜府二少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