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也意味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即让“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那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常态又是什么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为非常态的货币政策(即从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24个月的货币政策)。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只是外贸出口受到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更可能是上一年人民币过度升值所导致的结果),采取比美国更强有力的财政救市政策(即4万亿元的财政投入),以及货币政策由“从紧”突然转变为“适度宽松”,即在非常时期采取了非常的货币政策。银行存贷利率全面下调、信贷规模放松、按揭贷款利率优惠等。在这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12月的14个月里,仅银行信贷增长就近11万亿元;在2010年的前10个月银行信贷新增达69015亿元,两年银行贷款新增近18万亿元,接近1998年-2007年10年信贷增长的总和(为207936亿元)从而使得2009年及2010。年前10个月M2和M1增长分别达到277、324和193、221,达到了1998年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二是1998年-2007年(如果更细分些是1999年-2006年)的10年中基本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取向或常态的货币政策。我认为,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这个时期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转变。在这个时期新增银行信贷为207936亿元(其中1998年-2002年为67069亿元;2003年-2007年为140867亿元,两个时期信贷增长速度有比较大差异),年均增长2万亿元左右,仅为非常时期的2009年-2010年的九分之二。2009年以来,M2增长一直保持在17以上,最高时达到297,并持续一年(2009年3月-2010年2月)保持在25以上。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到,非常时期的货币政策特点是货币发行过多、流动性泛滥,尽管这种货币政策在危机时期对保持经济增长起到不小的作用,但是这种货币政策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调整,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证银行体系向市场流动性释放适度(如M2增长维持在15水平),要保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商品及服务交易量之比在一个合适的水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