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贸易保护政策理论的演变关税壁垒的经济福利分析非关税壁垒经济福利分析讨论题美国政府刺激经济方案的购买美国货条款第1节贸易保护政策理论的演变形成早期贸易保护理论发展现代贸易保护理论新发展:国际贸易新政(一)汉密尔顿贸易保护思想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后,在古典贸易理论的主导下,资本主义国家大兴自由贸易之风,但美国和德国却实施贸易保护。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美国国会提出了《关于制造业问题的报告》,该报告阐述了保护制造业的必要性,被视为保护贸易思想的经典文献。保护贸易的主要措施:实行保护贸易关税;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禁止工业原料出口;实行出口津贴或出口奖金制度;以进养出者,进口免税或退税;鼓励新的工业发明;引进国外专利。(二)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1827年写成《美国政治经济学纲领》,对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提出了反对意见。1841年出版《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提出了著名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幼稚产业指那些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不同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判断幼稚产业的不同标准。李斯特认为“幼稚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在经过保护后可以转化为现实的比较利益,因此只有“幼稚产业”才值得保护。(三)凯恩斯超保护贸易理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大多数西方国家陷入长期萧条实行的自由放任的对外贸易政策显得无能为力,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的需求管理理论基础上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兴起。凯恩斯认为古典学派的贸易理论在当时已经失去使用价值,因为这种理论与社会现实严重不符,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理论指导经济发展。这种理论尊崇重商主义贸易保护观点,强调国家干预对外贸易,主张实施具有侵略性的贸易保护政策。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涉及的保护对象是已经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工业,保护的目的是巩固本国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垄断单位,因而客观上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普雷维什的保护贸易理论国际间围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问题展开讨论,以普雷维什、辛格和缪尔达尔为代表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中心-外围论、贸易条件恶化论等保护贸易观点。1中心-外围论发达国家构成的中心体系和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外围体系。中心体系和外围体系是两个社会经济结构、技术结构极其不同的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平等地位。2.贸易条件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