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独、寒、击、翔
B、层、透、翔、问
3
fC、染、透、争、击
D、万、遍、争、碧
19、本节中的景物描写对于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是对词的上阕中有关词语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2分)A.“万山红遍”的“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写出了红之广。B.“层林尽染”的“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C.“漫江碧透”的“透”字表现出江水的透明度很好,像天空那样明亮。D.“百舸争流”的“争”字写活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21.下面对这首词的有关句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是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B.“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写出了同学们少年得志,目空一切,蔑视权贵的精神风貌。
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D.回忆青年时代的战斗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无所谓惧的斗争精神。上下阕各以问句作结,前后呼应,发人深省。
三、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7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22、文段选自《》,作者是______他与___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2分)23、判断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3分)
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⑵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4、“逝者如斯”的出处正确的一项是()(2分)A、《论语》B《孟子》C《庄子》D《老子》25、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A、大自然给人的恩赐非常丰厚,我们大家应该感谢上苍的恩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