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初探
一、“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状况已持续4年有余,且并未因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消除。农民工就业难主要有两个侧面,首先是找不到工作,即无业可就;其次是虽然有业可就,但是不能持续、稳定,或者说,就业质量很低。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似有减弱,农民工就业难也似有好转,但并不明朗。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2008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约7000万农民工返乡。春节后,80以上再次进城务工,其中4500万已经找到工作,1100万人仍处于寻找工作状态,宁可在城里“混饭吃”,也不愿返乡。“混饭吃”正在城市里形成一个“隐性农民工”群体。他们没有正式就业,也没有返乡,而是隐藏于这个社会、生活状态不被人知,从事着更为边缘的工作或者无业漂泊。在调查中发现,这样的“隐性人”,一个村就常常有几十个。“隐性农民工”群体的构成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失业后未再就业的农民工、新流入未就业农民工、自由职业农民工等。在这一隐性群体眼中,城市与农村是两个世界,简单迁徙无法完成根本转变。城市与农村在物质与精神享受上的巨大差距使他们默认,与其村里“混”不如在城市“混”。
1
f同样,3月1日《南方都市报》公布的《珠三角用工调查》发现,本以为“用工荒”时期,找工作应该变得容易。然而调查发现,尽管出现“招工难”,757的打工者依然觉得找工“不容易”。其中,362的打工者感觉“工资太低、福利不好”,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调查显示,珠三角8城市300名打工者中,508的人认为企业存在“不遵守劳动法,工资低、加班多”等恶劣现象。同时,“年龄、学历等门槛太多”也成为阻碍找工作的重要因素,273的打工者因此感到找工艰难。202的打工者认为,今年珠三角很多企业招不到工人,原因就在于“招人门槛太高,太多不必要的条件限制”。工资待遇低、学历门槛高的不符合打工者期望,而门槛高的又难以跨越,“高不成低不就”成了打工者们心中最大的矛盾。
“用工荒”与“就业难”现象就这样持续并存,这既是农民工的困惑,也是企业的困惑,更是政府的困惑。
二、“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原因
(一)“用工荒”形成的原因
1、“大量招普工”却并不是“大量招长期普工”。
企业因季节性生产旺季来临而产生的短期用工焦虑,大量招工只是应对短期订单增加的权宜之计,“大量招普工”却并不是“大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