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机制已完全转向市场配置,这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趋势,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的机会,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也过渡到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年来校毕业生规模越来越庞大,约有近千万大学生要就业和再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质上是生产力的分配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学校的办学,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已引起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学生能否发挥作为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生力军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此,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一、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当前大学生就业一方面整体的就业形势较前几年面对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从体制改革加快的90年代中期至今,国企聘用人员减少,政府和事业单位不断进行机构人员精简,民营企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渠道,W还有中国经济加人全球化竞争以后结构的不均衡另一方面,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大学教育即学生培养模式,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再就是用人单位的理性选择性大大增加,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其招聘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大大提高,对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要求、尤其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一专多能的水平要求更高,而且对大学生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特征、竞争与进取精神、合作性等素质方面都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源于用人单位的岗位意识的逐渐增强,由以往的重视学历要求向重视胜任岗位职责,具备履行岗位能力要求方面转变第四方面大学生自身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在大中城市、交通是否便利等作为选择标准,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主动和科学性,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力、兴趣和对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不明确,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等,由于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供需双方观念不同,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