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是对学生深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等,乃至审美兴趣最重要的教学过程之一。本文旨在借助“新课改”契机,改革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多措并举,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授课效率,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新课改
“新课改”是国家进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标志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这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入改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关注体悟式阅读、问题式阅读
注重预习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要学生具备学习的素养。由于课程编排灵活性强,联系的知识面较广,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是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预习的任务,要做到目标明确,才能落到实处。以往的教学中也会安排预习,往往由于目标不够具体明确而流于形式。关于预习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比如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学生须上交问题本,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预习课文后发现的几点问题,提问角度不限,但是自我思考的结果;或者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置一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书面完成,我将这样的预习作业定为常规,并让学生养成习惯。古语云“非学无以致疑”。“学”在先,“疑”在后,学生完全自读,凭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质疑,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且提问的角度不限,使学生有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思维处于发散的状态,可触及到文章的任何角落。这样的预习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文学作品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品读语言,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体验。在“预习”中预设的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体现了教育公平
二、重视个性阅读,提倡多元化解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从学生自身内在需求和阅读目的出发,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