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是可燃物要和氧气充分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知道可燃物燃烧条件后,在实际应用上就不难理解灭火的原理了。通过上面的例子可看出,对于本身具有探索性的实验,我们可以改进实验方法,补充实验内容,增强其探索性,在课堂教学中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2、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师应该对这些实验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使其变为探索性实验。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课本上只说明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将镁片、锌片、铁片分别放在三个培养皿中,上课时,将三个培养皿同时放在投影仪上,分别加入稀硫酸或盐酸,把反应产生的现象借助于投影仪投影到银幕上,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三种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片很快反应完,速度最快;铁片上只有少量气泡产生,速度很慢;锌片放出气泡的速度介于镁与铁之间。这样的演示实验现象直观,可见度大,效果好,通过观察后,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而不用镁和铁,是因为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氢气。又例如Cl和SO42的检验实验,教材中只说明用BaCl2溶液和稀HNO3检验,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检验。学生往往对实验中加入稀HNO3的作用不理解,认为加入稀HNO3是多余的。教师在做这个演示实验时可补充下面实验:向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或AgNO3溶液,都可看到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溶解了。通过对比实验,检验Cl或SO42时,加入BaCl2溶液或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沉淀不溶于稀HNO3。学生看到上面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很容易理解稀HNO3的作用是防止CO32等
f的干扰。在做物质性质的验证性实验时,教师可设置一些探索性问题。如在讲CO还原性时,要做CO还原CuO的实验,边讲边做,可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通入一会儿CO才能加热CuO,前面有无雷同?通过回忆、讨论,可知氢气还原CuO与此实验有类同,由于CO和H2均可在一定条件下与空气混合产生爆炸,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CuO是防止此事故的发生。还可得出综合性结论:任何可燃性气体混入一定量空气,点燃就会爆鸣或爆炸。学生通过回答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既可训练其抽象思维,还可扩充知识面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对验证实验的改进中,有很多有效可行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