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验稳定,综合配筋。本方法追求可操作性,用一般工程师相对熟悉的计算步骤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f本文的方法适合于框架结构,稍加变通也适用于砌体结构或框剪、剪力墙结构。一般拱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地震性能,只要设计得当,坡屋顶也如此。本文采用伪静力方法分析地震力效应。三.坡屋面板作为薄壁梁,对顺沿平面荷载的效应进行分析和设计坡屋面板作为薄壁梁,首先针对图1的横剖面II,即位于一对长向梯形板1、2的等宽度矩形部分进行分析。作为近似计算,假定其顺沿平面荷载沿长向是常数,这正如四面支承的矩形平板可以被简化为单向板的情形一样。我们取沿长向为一单位宽度的窄条结构作为分析对象,采取了图2的两铰拱模型。
f图2右支座处的竖连杆代表屋檐梁的支承作用,而斜连杆则代表板本身的薄壁梁反力效应,是虚拟的,近似等效的(其作用的真实位置应是分布在斜板内),我们在此要求解两个支座反力。因为工程实物的总压力是通过板2及屋檐梁传递到两端柱上的,所以两杆支反力数值可以分别被看作为板2承受的顺沿平面荷载及屋檐梁承受的竖向压力荷载。下面给出各种工况下板2右端两种连杆支反力表达式,因模型取单位宽,所以其结果除屋面有集中质量情况外均为线均分布荷载。它们均由N表示,其英文下脚标s、b分别表示顺沿平面作用于屋顶板、及竖直作用于屋檐梁,g、w、e分别表示重力、风压及水平地震作用,d、c分别表示分布、集中荷载或作用。公式中h表示各板厚度,g为重力加速度,a为屋顶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设计值,Wk表示风压的标准值。m加下脚标表示各编号斜板的单位面积的分布质量集度,m加英文下脚标表示各位置集中物质量。对于两坡对称的情况,它们的公式可以更简洁。图2a表示承受竖向重力荷载情况,各项对应的公式为1至4:
f图2b表示承受风荷载的情况,各项对应的公式为5、(6):
图2c表示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情况,各项对应的公式为7至10:
当按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进行竖向地震力计算时,其计算公式大体同重力作用公式1至4,只要把重力加速度g换成竖向地震加速度av计算即可。上述公式适用于图2的右支座,当将两板数据对调时也适用于左支座。对于多坡屋顶的端部三角板,作为简化近似计算,我们假定两种线均分布荷载仅由本板屋面的几种荷载、效应产生。现截取图1的IIII剖面来分析长向梯形板2的端部三角区,假定结构大致对称,取结构的一半建立模型,见图3。因为与其相连的端部三角形板3平面内抗侧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