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附红外吸收光谱(IR)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一、红外吸收光谱的历史
太阳光透过三棱镜时,能够分解成红、橙、黄、绿、蓝、紫的光谱带;1800年,发现在红光的外面,温度会升高。这样就发现了具有热效应的红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一样,具有反射、色散、衍射、干涉、偏振等性质;它的传播速度和可见光一样,只是波长不同,是电磁波总谱中的一部分。(图一)、波长范围在07微米到大约1000微米左右。红外区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近红外区<07到2微米,基频红外区(也称指纹区,2至25微米)和远红外区(25微米至1000微米)三个部分。1881年以后,人们发现了物质对不同波长的红外线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二十世纪初,测量了各种无机物和有机物对红外辐射的吸收情况,并提出了物质吸收的辐射波长与化学结构的关系,逐渐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与此同时,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的研究逐步深入,确立了物质分子对红外光吸收的基本理论,为红外光谱学奠定了基础。1940年以后,红外光谱成为化学和物理研究的重要工具。今年来,干涉仪、计算机和激光光源和红外光谱相结合,诞生了计算机-红外分光光度计、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激光红外光谱仪,开创了崭新的红外光谱领域,促进了红外理论的发展和红外光谱的应用。
二、红外吸收的本质
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分子经光照射后,就吸收了光能,运动状态从基态跃迁到高能态的激发态。分子的运动能量是量子化的,它不能占有任意的能量,被分子吸收的光子,其能量等于分子动能的两种能量级之差,否则不能被吸收。分子所吸收的能量可由下式表示:E=hυ=hcλ式中,E为光子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υ为光子的频率,c为光速,λ为波长。由此可见,光子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分子吸收光子以后,依光子能量的大小,可以引起转动、振动和电子能阶的跃迁,红外光谱就是由于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引起的,又称振-转光谱。
f把分子看成由弹簧和小球组成的结构。小球代表原子或原子团,弹簧代表原子间的化学键。用这个简单模型可以说明振动光谱的形成。这种系统吸收能量时,因为小球的质量不同和弹簧强度不等,可以引起各种复杂的振动形式,这些振动形式均由基谐振动组成,每一个基谐振动都有一定的频率,称为基频。分子的基本振动有下列五种:1、伸缩振动(υ)原子沿着键的方向往复运动,伸缩振动有对称和反对称两种:
伸缩振动只改变键长,而不改变键角大小。2、弯曲振动(δ)也称变形、变角或剪式振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