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从弱到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要学会放弃一些单个短期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用大智慧把握住发展的大方向!
读书何为?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重视读书的民族,古代故事中谈读书的例子举不胜举:头悬梁,锥刺股,程门立雪,借光读书,千里借书。但就在这样一个有着良好传统的国度里,竟然出现了读书无用论。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读书?他们真的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吗?如果这样想我们就太天真了。绝大部分的古人读书,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读书能带来经济直接的利益。宋真宗赵恒就曾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古人这样的态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书就是要拿来用,就是为了稻粱谋,一旦失去了这种功能,读书被认为是无用的就无可厚非。可以说读书的实用性是引导大多数人读书的基础,如果失去了这种实用性,让大多数人读书就成为了一句空话。现代的教育正在丧失这个基础。抛开基础教育不谈,就高等教育来说,很多学校即没有做好专业教育,使学生学到一技之长;也没有做好通识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广阔的视野。专业教育是学生直接就业的基础,通识教育是学生长远发展的动力。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在大学念了四年,既没有学到直接动手处理问题能力,也没有学到学习方法和理论基础。这两个教育一个都没有做好,这就造成了我们的高等教育既没有照顾
f好短期的利益,也没有照顾到长远的利益。念了大学和没有念大学一样,甚至念过大学动手能力降低,就业要求提高,就业面更窄,工资待遇也不高,也没有什么长远的发展。这样一来读书就既不一定能带来近期的收益,也不必然能带来长远的收益,还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种收益低、风险高、成本大的投资,除非是经济条件很好,谁愿意来做呢?除了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以外,读书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塑造优良的品格。古人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看法。有的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很低,只希望学校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尊敬师长,懂得团结友爱就行了,学校的质量也就不管了”。这个就是家长一点点基本的要求,我们的教育又做得怎么样呢?只要看看很多学校收的高昂的赞助费,看看很多城市为农村的孩子设置的各种障碍,看看一些农村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受歧视的状况,看看一些老师变着方式开设补习班,看看一些学校嫌贫爱富的教室和宿舍状况,看了这些我们就很容易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