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
对于一个未曾经过专业训练,或对中国画未曾有过长期接触和了解的读者来说,写意中国画的鉴赏和评价是一件困难的事:什么样的画才是好画?某位名家的作品好在何处?赏析画作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等,都是观者想弄明白又不易弄明白的问题。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画的评鉴有自成体系的一整套复杂标准,而这套标准,又是中国渊源深厚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一千六百年前,顾恺之提出了“传神”的主张,“神”是主导,是决定“形”的。其后,谢赫讲究“气韵”二字,明确提出以“六法”为准则,但他们都主要是从人物画的角度而言的。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他将“立意”看成是统帅作画过程的枢纽,把形似、骨气、立意、用笔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出来。这里的“神”、“韵”、“意”虽然都包含有相当多的画家主观成份,但都以客观对象为基本依据。至宋以来,“逸品”地位上升,“逸气”、“逸笔”作为文人画的特殊要求,日益成为画家主观方面的事,与客观对象不太相关了。大写意中国画的勃兴,正是沿着这条路线发展演进的结果。从青藤、八大、石涛、扬州八家到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写”的成份越来越多,受客观对象的约束越来越少,画面上的纯形式因素越来越突出,艺术语言的独立性与自由度都大大增加了。如果要问中国画在明清以来究竟有没有进步?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应该说这是真正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发展进步,也是那些大师们毕生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之所在。小鸭子儿童乐园
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诚然是有识之见。既然不能以“像不像”为标准,那么究竟是怎样来具体地评鉴一幅作品呢?笔者以为,不妨可以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作此具体的欣赏分析。笔墨、构图、境界三者之中,前二者较为直接,与意境的含义不完全一样: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离不开景与境,而境界则主要是指精神层次,与格调的含义相近,它是表现技法和意境、格调、学养等多种精神内涵呈现给读者的总体感觉。笔墨谈论笔墨,是以承认笔墨的相对独立性为基本前提的。而笔墨之所以在中国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又是以笔墨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被画家们所重视为前提的。什么是笔墨的相对独立性呢?不妨举一个粗浅的例子:(图1)中的瓷杯与菊花均是用毛笔和水墨画成的,笔和墨与自然对象结合得很紧,不可分离。即是说,笔墨的独立性很小,难以单独地加以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