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学科:体育
体育“学困生”的教育研究
怀化市溆浦县水东镇初中李德了
摘要:现代社会中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也有弱势群体存在体育“学困生”。“学困生”是指体育品德、体育意识、体质、心理品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学生。教学中怎样关爱和转化体育“学困生”,是本文研究的课题。关键词: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教育。1原因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较多较复杂,有心理智能、生理智能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习惯因素。从体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主要是有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在体育教育实践中发现,形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心理障碍。因此,关爱、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应从剖析“学困生”心理入手,弄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摆脱心理压力;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逐步解决生理障碍。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11“学困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危害解析111自卑感。在教学中,老师往往用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学困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训斥,“学困生”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久
1
f而久之会导致“学困生”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112厌烦感。现代社会的高节奏,生活的高要求,学习生活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学历、高难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多重压力和负担,家长和教师期望过高,个人抱负与现实生活反差太大;更由于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导致他们产生一种消极心理,不能主动投入到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缺乏激情并产生厌烦感。113恐惧感。“学困生”在生存活动中,时常处于介备状态以防受到伤害。他们精神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对所学习的各学科确定不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严重的恐惧感。由此可见,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得“学困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情绪不稳定、紧张、烦燥不安,举足无措,他们往往以反社会或自我退缩的行为去寻求和表现个人价值,走向极端则会出现犯罪、离家出走、逃学、自杀等倾向。如果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对这种心理障碍不进行及时的疏导,设法去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那么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又怎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