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与民、富与贫、上与下、老与幼等,都可以从尊重对方开始,调整已经出现的或潜在的对立关系。其次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学习沟通和协商。沟通不仅包括表达,也包括倾听。在这里,表达是立足于协商的表达,而不是下命令和训斥;倾听是立
f足于协商的倾听,不给对方“戴帽子”、“打棍子”和“穿小鞋”。与此同时,社会结构的扁平化,减少上下位感,也是消解逆反心理的途径之一。中国文化注重上下结构,在上位的人对在下位的人拥有指挥、控制、要求的权力,而在下位的人只能无条件服从。当人们长期和全方位地处在被他人和权威掌控的生活活中,可能形成逆来顺受的奴隶心态或者渴望赏赐的奴才心态。当人们产生被尊重的渴望和平等协商要求,但又得不到满足时,逆反心理的表达就会成为一种无意识的反抗。从这一点来看,建设一个“好的社会”是减少逆反心态的制度条件,一旦我们的社会成长为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社会,逆反心态自然就会消解。(杨宜音《逆反社会心态解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逆反心理在学术研究中的定义批评了“规章制度或要求”的不合理性。B.网络上流行的“被XX”句式,其实是逆反心理必然导致对抗行为的现实证据。C.当我们反感、沮丧、厌烦、恼怒时,说明我们可能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D.逆反心理可能形成逆来顺受的奴隶心态或者渴望赏赐的奴才心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结合社会现实,提出逆反心理何以成为常见社会心态的问题,引人思考。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戴帽子”、“打棍子”和“穿小鞋”的说法,从反面形象地说明表达的前提在于协商。C.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组织文章,结构清晰。D.末段从“形成机制”这一角度切入,梳理出消解逆反心态的对策,论述逐步深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本只在特定时期出现的逆反心理似乎已经扩散到各个年龄层,说明逆反心理可能已经成为社会心态的一种表征。B.当社会结构固化、阶层之间无法流动时,下层成员自身无力反抗,就会通过不服从来表达自己的不满。C.在师生关系中,只有老师对学生不下命令和训斥,才能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D.从某个角度看,只要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社会,属于社会心态的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消解。(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失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