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性教育现状对比
国内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礼教的束缚,长期以来对性问题敏感、脆弱,认为谈“性”是肮脏、不道德的、口不言行,在封建社会性教育一直都是空白。从196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在青少年中进行性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但这一科学的呼唤没能破开冻土,进行生理卫生教育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逐渐扣开性教育的禁区,迎来发展的春天,社会为之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通过各地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通畅,社会文化环境的日益开放人们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婚育模式发生的变化,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发育过程与需掌握的基本生理、心理和保健知识的需求都应该引起
我们的注意。总体来说,我国青少年所接受的性教育呈现非正规化和不全面等现象。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接受过正规性教育的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时间相对更晚,并且,他们比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同龄人更可能使用避孕措施。研究涉及了两种性教育:禁欲型的,以及介绍避孕方法的,但是研究无法完全理清二者的区别(因为很多禁欲型的性教育也会讲避孕方法)。然而,研究人员写道,和一些批评者所认为的相反,事实上,没有证据表明性教育会使青少年更早地发生性行为,或是在性方面更冒险。该研究是由专门从事生殖健康研究的非营利组织古特马赫学院(GuttmacherI
stitute)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他们使用的是2006至2008年《美国家庭成长调查》(NSFGNatio
alSurveyofFamilyGrowth)的数据。研究人员将性教育大致分为两类:较全面的性教育既包含如何推迟性行为,也包含如何正确进行避孕;禁欲型的性教育其重点则仅仅在于,必须让性行为在婚后发生。然而,一些禁欲型性教育也介绍了避孕的方法,不过这是为了强调各种避孕方法的失败率。同时,研究者也无法确定教育的质量和内容,因此,这里所说的“禁欲型”和“包含避孕内容”的性教育分类只是尝试性的。
然而,结果显示,约有23的女性和55的男性在避孕以及在首次性经历前要审慎等方面
f接受过一些指导。约20的被试表示只接受过如何推迟性行为的教育。约16的女性和24的男性没有接受过任何性教育。
在有风险的性行为方面,没有接受过任何性教育那一组的情况是最糟糕的。接受过任何一种性教育的学生,在20岁之前发生性行为的比例约为女生77、男生78,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性教育的青少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