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端行为有不同的界定,如美国由国家科技政策办公室于2000年12月6日发布了《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联邦政策》中将其界定为:“在计划、实施、评议研究或报道研究结果中伪造(fabricatio
)、篡改(falsificatio
)或剽窃(plagiarism),简称为“FFP”。我国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于2007年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对其作了较为明确具体的界定,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并详细列举了六条认定标准,一是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
f二是损害他人著作权,三是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四是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五是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六是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采用广义归纳和狭义列举相结合的方式,将科研不端行为界定为“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①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方面提供虚假信息;②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③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④伪造注释;⑤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⑥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⑦其他学术不端行为。”二、表现形式1、抄袭、剽窃: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他人的思想见解或语言表述,而没有申明其来源的,就是剽窃(抄袭),这是一种窃取他人著作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也是科研不端行为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照搬全文、引用他人观点或文字故意不加注明等等。2、一稿多投:一稿多投是指将内容相同、基本相同或基本相似的论文稿件,同时或相继投向两家以上刊物企图发表的行为。国外又将其称为自我剽窃。主要目的在于增加论文发表的机会,这种行为即浪费了出版资源、影响了其他论文的发表,还容易引起版权纠纷等等。3、伪造数据:是指在未经过试验、调查而凭空编造出试验数据、结果或事实作为依据来证明自己论点的行为。4、篡改数据:是指为了使数据、结果或事实支持自己的论点而故意人为的将试验、调查得出的结论进行修改的行为。三、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第一,浪费学术资源。一些人为了晋升职称,或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把抄袭剽窃之作或已发表的成果通过关系或金钱再次发表,挤占宝贵的版面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