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穿插安排带领学生阅读理解课本插图和看关键文字。如:在教学概念“质数”时,要
f及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文字,并强调其中的关键字“只有”,引导大家讨论,使学生能区别“有”与“只有”,更好地理解概念。2、在课后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与培养预习习惯结合起来,在每次新授课之前,把预习看书作为课后练习布置给学生,并提出适应任教班级学生能力水平的预习要求,指导一定的看书方法,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刚开始,预习要求可提得低一些,细一些,可采用填空式,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采用问答式,思考题等方式。三、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如:在教学“数的整除”中的“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由教师表演,让学生任意出几个数字,教师马上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并让学生验证,再让学生讨论教师是怎样判断的,由此引入本课学习的内容。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深刻思考。学生由于受年龄小,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局限,思考数学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因此,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还必须在引发学生初步养成深刻思考数学问题习惯的基础上,在掌握算法的同时,还要理解算理,特别是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更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比较分析中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加以区别,掌握实质,灵活运用。如:在教学“两种分法”时,可让学生准备好8个正方体,要求学生把8个正方体一个一个地分成4份,每份几个?8个正方体,2个2个地分,能分成几份?学生通过自己的摆弄,清楚地知道都是要分8个正方体,但分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分法一个一个地分,分成4份。第二种分法必须2个2个地分分成了四份就是看8个正方体里面有几个2。有一个2就是一份。有4个2就是4份。虽然都用除法计算。但表示的实际含义截然不同。这样通过调动学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