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帮教小组。师生双向选择,落实师生结对,学校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原则上一位导师指导13名(至少一名)学生。退休教师、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士结对人数视具体情况而定。班主任结对的学生原则上为本班学生,其他任课教师结对的学生原则上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校行政领导、心理辅导老师、退休教师、家长或社会志愿者的结对学生由校长室协调安排。结对安排的截止时间:9月底。4、建立工作制度,规范开展工作。学校将建立“德育导师制”的工作制度,做好资料、台帐的整理,成果搜集。1档案制度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每一周或每一月的表现逐月登录分析对照,(有条件的)绘制学生学业、行为等变化曲线。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2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学期至少上门家访1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3谈心与汇报制度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求学生每周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台帐,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f4小组活动制度(视需要进行)小组活动分小组内活动与小组之间活动两种小组内活动:德育导师定期与本小组学生集体交流,导师需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或遇到的困难等讲出来,导师与其他成员均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间活动:德育导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将同类型的小组成员(如同属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某一方面寻求指导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5、校长室具体落实德育导师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关心每一位导师和学生。建立对导师工作的跟踪评价机制。通过检查导师工作的日常工作运作记载、结对学生的反馈和发展表现、查看学生成长档案袋和班主任、教师学生家长的情况反映等评价导师工作成效。学校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