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春秋时,吴王夫差在角直古镇枫村建了一个梧桐园,它是苏州园林的开山作之一。。苏州后来成为举世公认的“园林之城”,主要还是文人带来的文气。有人干脆把它称为文人园林。想想也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先后在此为官,政声虽不显赫,但留下了许多传世的诗文,开创了一代文风;到宋代,范仲淹、苏轼、欧阳修、陆游、范成大等,都有诗文赞美苏州;明代苏州出了唐寅、祝允明、沈周、文徵明等大画家。所以苏州园林的出名,诗歌与书画的作用功不可没。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相依相生、水乳交融。它与诗词书画一起,汇成园林的文脉。昆曲的骨子里,一是雅,二是糯。有时,曲境就是园景,而园景又通曲境。中国人看景,往往带着自己的审美感情,一个园林的建筑物,看起来是物质的,其实更是精神的。它是精神的物质,也是物质的精神。“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这句词中,最精彩的是一个“人”字,是那个脉脉含情的人,点活了园林的“睛”。由此,园林的格局,不光因了情感,更由于人格、风骨的因素,成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依托与延伸。苏州园林纯属私家,不沾皇气,其核心体现是归隐文化。园子的主人,或是当官者被贬,或是当权者下野,或是年长者告老还乡。一般地讲,古时为官者一有文化,二不缺钱。那山林野趣,是古人最向往的,但要真让他们搬进深山老林,又太清苦;享得清福,没了洪福。而把真山真水请到自家宅邸里,只能在画卷上体现。但是,文人与工匠却给出了另一种可能。南宋绍兴年间,《营造法式》重刊于平江,对彼时建筑起了一定影响。到了明代,苏州香山一带的匠人获得参加营建两京宫殿的机会,眼界和技艺手段都有提高。著名的建筑家蒯祥就是香山人,他设计并参与建造了北京的故宫,连天安门,也是他的作品。很重要的一点是,早期的苏州园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是园子的主人在“基本建设”刚搞完的时候,就把一些文人雅士请来把脉,饮酒赋诗、题匾撰联,意见当然要提的,好的主意便融到往下造的亭台楼阁中去了。造园的专著也应时而生,明代计成的《园冶》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园林专著,文字好,又实用,插图也很精美;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写了一部《长物志》,他说的“长物”,最早系晋人首提,其含义,乃多余、...奢侈之物。透过对这些美器、美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