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应计项目。具体的有关联方交易、应计薪酬、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而通过研究也证实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随着会计准则的逐步完善盈余管理的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其盈余管理手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
陆建桥(2000)通过对亏损的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当年及其前后年度极其有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陆建桥同时指出亏损上市公司主要还是通过应计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在这里与西方学者的研究一致,西方学者将总体的收益分为经营现金流和应计利润。经营现金流一般需要真实的经营业务来操控,操控的成本比较高。相比之下应计利润则有很大的操控空间,因此通过应计利润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更加容易并且普遍。
章卫东(2010)通过对增发股票的对象与盈余管理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由于增发对象的不同,从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也不相同。比如如果增发新股对象是上市公司的关联方,那么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而降低股价。而如果增发新股对象是机构投资者,那么上市公司会经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股价。
在公允价值是遏制了部分盈余管理还是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李胜在2007年提出公允价值计量更加能够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可靠性,能够有效的降低盈余管理行为。但是韩冬梅、王敬玲并不这么认为,在2008年他们指出公允价值对计量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而公允价值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样就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公允价值并不等于盈余管理,但是公允价值极其可能会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公允价值是否提供或者遏制盈余管理空间要看市场是否完善,能否提供一个公允的环境。但我国的市场非常不完善,这就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姚玉梅(2011)通过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发现,公允价值会增加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孟乔(2016)认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为了我国经济活动与国际接轨,完善我市场经济制度,使公众了解更全面准确地企业会计信息主要是38项具体准则,包括关于公允价值的使用、关于存货、关于无形资产、关于债务重组等等。很多具体的新准则不可避免地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纵空间。基于38项具体准则,其提出了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公允价值、无形资产、债务重组、借款费用、资产减值等一系列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