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以班级活动为载体,从活动理论和班级组织自身的特点这两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在班级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如何更好地挖掘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出“参与活动情感体验调整认知教育评价行为外显”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个模式对班级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因而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关键词】班级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体验
一、班级活动资源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理论依据一从活动理论出发来认识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人通过活动反映客观世界,又通过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使主观与客观之间得到不断地调整与平衡,因而,活动是心理发生的基础。活动理论有着悠久的起源,集大成者要数前苏联心理学家IC维果茨基、AH列昂捷夫、AP鲁利亚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维列鲁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二从班级组织自身的特点来认识班级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1班级组织具有团体动力性
班级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社会团体,它给学生提供安全感、责任感、亲情和友谊、关心和支持。团体动力学认为,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于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结构连接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影响个体的行为。团体归属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和别人生活在一起,都希望归属与某种团体,并被团体成员所接纳。人生活在不同的团体里,团体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往,相互作用,因此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现象。如团体气氛、人际关系、暗示、模仿、从众现象等,这些心理现象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2班级具有教育性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于一定的人际环境,它是一定的社会环境所造就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提出过“平行教育”原则,其要义是:在教育儿童集体的时候,同时就影响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在教育个别儿童的时候,同时也就影响了整个儿童集体。班级不仅是教育的对象、客体,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主体。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学生
f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是认知方式、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因此,成功的班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