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意,就是明乎所耻,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处。儒家倡导自修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鼓励士人去向外的治国、平天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这是儒家一个很值得今天珍视的遗产,就是倡导士人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进而致力于天下公事。个人的道德水准对于其所从事的公事来说,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便法律、制度再健全,强调个人修养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吕氏春秋自知》篇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这是战国时代的论述,如果我们把“人主”替换成上级领导,这句话的意义便当代化了。这会是慎独的重要补充之义:即除了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戒惧之心、知耻之心外,对于公事也当保持戒惧,一切以公益福祉为要,敢于直谏,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因此,所谓慎独之道,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义追求,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为一个直士,一个有道义、敢担当的人,
第1页(共11页)山东世纪金榜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f世纪金榜
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
圆您梦想
wwwjb1000com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02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耻是一种良知进退取舍的内化活动,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美丑标准、树立荣辱观念的自我砥砺活动,是善念的源泉。B.耻感是一种注重廉耻的心态,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孟子吧“羞恶之心”视为“四端”之一端。C.朱熹从道德和行为方面解释“慎独”,强调人们在独自居处时,要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D.无论是他人已知之地,还是自己独知之地、日常细微之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慎重的警戒和敬畏的态度,避免离道触法而败落。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B.自孔子以来倡导的是人自我修养和组长,带有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鲜明的时代因素。但其核心主旨,对金泰你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C.所谓慎独之道,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修养,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自我内向的道德自律、为公益福祉的正义追求、有担当的责任意识。D.要达到“慎独”境界,必须常怀知耻之心,谨慎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不依靠别人的监督,自觉地控制私语。3.根据原文内容,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