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要求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有“四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我国教育家宋心琦教授说“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不是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维概念。”我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如何做?首先我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希腊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兴趣就是能够使这“火把”充分燃烧的“氧气”。初三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只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依据的原理是什么,至于怎样做才能够更好的达到目的,就让学生自己想。如有一次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得出是铁与水和氧气的相互作用才会生锈。我顺着就问:“那么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我把铁锈与铜锈的化学式都写在黑板上,让他们根据铁生锈的原因猜测铜生锈的原因,学生通过比较得出铜生锈除了与水和氧气外还应有二氧化碳,因为铜锈中还有碳元素。这时一位学生说:“老师铜锈的化学式是Cu2OH2CO3根据化学式推测,把铜放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也会生锈,因为这个条件就够铜锈的组成元素了。”激发兴趣,留出想象的空间,成功的体验会强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其次,我多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做实验,注重培养动手能力。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
f重的说教”。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经常让学生收集同一个实验目的的不同方案比较、选择最佳的实验方案。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是否与水反应,我放弃书上的教学设计,起用学生新设计的实验,把四个用石蕊试液浸透过的干燥纸花分别放入醋酸、水、二氧化碳气体和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去对比探究,发现石蕊纸花在醋酸中与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都变成红色,而在水、二氧化碳气体中都没有变色,得出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有类似于醋酸的新物质生成,即碳酸。实验现象对比明显,学习效果也很好,而且这些大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根本就不满足于课本实验,利用此我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家庭小实验,如加热一根铜丝后再放入食醋中,把一只鸡蛋放在一大杯白醋中等,要求观察并记录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如果条件可以,应该要求学生写一些小论文,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学会学习。“我听见的,我忘记了;我看见的,我知道了;我做过的,我理解了”就充分的说明了这点。当然组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