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材安排了许多活动化内容,教材处处充满着活动化的氛围,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师生进行良性互动,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开拓学生的思维。新课程理念的体系是对旧的课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许多教师在目前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刻意追求表面的“课堂效果”,而忽视或降低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为此,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对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一番思考。1课堂活动的安排要与课程目标相结合新课程教材将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大创举,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生活化的平台,减少了说教化的倾向,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活动化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如七年级教材第四课第二框“青春误读”一目中,步入青春期的小菲对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讨论!第七课第二框中的“好奇与从众”一目,林林与李妮的做法的讨论……都是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环节。活动时,都会涉及到学生的不同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因此教学活动中不管是互助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式设计或社会实践活动,面对学生在活动过程的多元价值判断、多元反应,教师务必抓住学科及教师的价值取向的灵魂,既不要一概肯定学生的多元反应,盲目鼓励表扬,也不能
f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偏差而横加指责,更不能无视课程目标,把活动当作一种“形象工程”,当作活跃课堂氛围的手段。要切实关注对活动的价值引导和组织,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课程教材的活动安排的本意。2课堂活动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及体验生成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由教师直接将间接的知识跳过学生直接经验的建构这一环节来传授给学生,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差。新教材通过体验分享、信息收集、讨论合作、辩论会、角色模拟等活动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而部分老师往往“矫枉过正”,过分追求外在的课堂活动形式,以至出现单纯为活动而设计活动的片面做法,这是不可取的。《思想品德》教师要时刻关注活动教学的采用对于学生自主构建《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自觉将品德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身内部的认知结构,自觉生成体验,促进心理品德健康发展的意义!关注《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克服活动与知识构建、品德形成之间“两张皮”的现象。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真正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