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IO


图32151单片机的内部系统组成基本框图
发送数据接收数据
图32251系列单片机引脚图VCC(40):+5V;GND(20):接地;P0口(39-32):不外接片外存储器及不扩展时可作为准双向输入输出接口,扩展是分时复用为低8位地址总线;P1口(1-8):可作为准双向IO接口
f使用;P2口(2821):外接及扩展时用作高8位地址总线;P3口(10-17):有两种功能,优先选用第二功能;RST(9):复位输入。当振荡器复位时,要保持RST引脚2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时间;ALEPROG(30):地址锁存有效信号输出端;PSEN(29):外部程序存储器的选通信号;EAVPP(31):片外程序存储器选通端;XTAL1(19):内部振荡电路反相放大器输入端;XTAL2(18):内部振荡电路反相放大器输出端。
33复位电路的设计RST:复位端。单片机的振荡器工作时,该引脚上至少保持连续
两个机器周期(24个振荡周期)的高位电平就可以实现系统复位,使单片机回复到初始状态。
该复位电路采用上电自动复位方式,要实现复位只需在51系列单片机的RESET引脚上加上5ms的高电平就可以了。上电复位是利用电容的充电来实现的,即上电瞬间RESET端的电位与Vcc相同,随着电容上储能增加,电容电压也逐渐增大,充电电流减小,RESET端的电位。这样就会建立一个脉冲电压,调节电容与电阻的大小可对脉冲的持续时间进行调节。通常若采用12MHz的晶振时,复位元件参数为10μF的电解电容和10kΩ的电阻。
图33复位电路电路图
f34晶振电路的设计MCS51单片机的定时控制功能是用时钟电路和振荡器完成的,而根据硬件电路的不同,连接方式分为内部时钟方式和外部时钟方式。本设计中采用内部时钟方式。
单片机内部有一个反相放大器,XTAL1、XTAL2分别为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外接定时反馈元件组成振荡器(内部时钟方式),产生时钟送至单片机内部各元件。时钟频率越高,单片机控制器的控制节拍就越快,运算速度也就越快。
一般来说单片机内部有一个带反馈的线性反相放大器,外界晶振(或接陶瓷振荡器)和电容就可组成振荡器,如图34所示。加电以后延时一段时间(约10ms)振荡器产生时钟,不受软件控制,图中电容C2,C3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帮助振荡器起振,二是对振荡器的频率起微调作用。
图34晶振电路图35数码显示管的选择数码显示管用来作为时间的显示输出,一般用7段数码显示管。本次设计中采用7段共阴数码显示管应用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作为显示输出。连接时段选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