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加强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靠法治、制度保障,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等(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1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2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考试成功)3教育方针的区别
f第二节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确立素质教育观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也包括
道德的发展。二、“以人为本”学生观
以人为本教育战略将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是将“以学生为本”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一)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中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助人。教师需要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角色观念。(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客观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权责。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住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教育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在质、量等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分阶段进行)、不平衡性(适时而教)、互补性(扬长避短)和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f(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尊重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本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