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这种控制策略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发动机的有限个工作点,使其都工作在发动机效率较高的区域,并且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调整工作点。这种控制策略结合了恒温器式控制策略和功率跟随式控制策略,是目前比较好的控制策略之一,选择了3个点作为发动机的工作点。根据整车的使用需求,发动机的工作点可以在这3个点中进行任意的切换。这样不仅兼顾了汽车整车的电能需求,而且还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性。32发动机工作点的确定发动机工作点的确定是发动机多工作点控制策略的一个核心问题,所以发动机工作点的确定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需要从汽车整车的能量需求出发,分析整车
在不同工况下对电能的需求。2)通过分析发动机MAP图,能够找到发动机工作效率比较高的区域。3)结合整车对于电能的需求和发动机工作效率比较高的区域,初选发动机的3个工作点。在选择发动机工作点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使工作点落在发动机的高效区,这样可以保证较好的经济性。
f33发动机工作点变化分析确定发动机工作点后,在控制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根据什么改变工作点。一般来说就是根据整车的动力性需求来改变工作点。如果整车对电能的需求大则需要发动机发电机组提供的电能也大。当整车对电能的需求小时,由于考虑经济性,则要减少发动机发电机组提供的电能。但是,落实到实际控制策略中,如何体现整车对电能需求和发动机工作点的联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根据现有的控制思路,借鉴功率跟随式控制策略可以时时根据整车的工况来判断此时整车的能量需求,用来改变发动机工作点,这是比较直接的方式,也就是说整车行驶受到的阻力越大驱动电机消耗的电能也就越大,那么发动机发电机组就会输出更多的电能。也有一些人提出了根据不同的车速的改变不同的工作点。这种思路来源于整车车速越高,驱动电机需要的电能也就越大,因此根据车速的不同来调整不同的工作点。但是,这两种控制策略都存在弊端。不管是根据行驶工况还是根据车速来调整发动机工作点,发动机的工作点变化永远是滞后于整车的需求,即只有路况或车速变化后整车才会根据变化来做出改变。并且对于根据车速改变发动机工作点的控制思路,就不能做到在低速时发动机提供高功率输出,这就使得在急加速或者低速爬坡时,本应需求发动机发电机组提供较多的电能,但是却无法实现。并且此时
f电池被迫提供大能量进行大电流放电,不仅影响电池使用寿命,而且又不能获得理想的能量分配。所以,本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