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伏尔泰《中国孤儿》对《赵氏孤儿》的改造及原因
摘要:《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已盛传已久,最早便有《春秋左传》记载,后来发展又有《史记赵世家第十三》、元杂剧《赵氏孤儿》,并且此题材也被传到欧洲地区,被伏尔泰改编成《中国孤儿》,两者虽然情节有相似之处,但实质上却大有不同,其剧情、人物、矛盾、主题等都反映了另一种思想倾向,但是两部戏剧都是以“救孤”为核心,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宣扬了儒家思想的“仁义”精神。同时,伏尔泰在对《赵》的改编的原因非常明确,想要表达的两种文明的冲突的结果,以及他对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信仰,体现出他个人自身的价值观,对人性的思考。由此《中》剧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关键词:情节简化人物主题转换改编的原因
一、伏尔泰对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的“改造”
(一)取材相似情节,却比《赵》剧更简化两个版本的故事都是以“救孤”为核心内容,以救孤精神为核心思想,但是,伏尔泰的
《中》剧只保留了《赵》剧中的“搜孤”、“救孤”两个基木情节,简化了《赵》剧中曲折起伏的情节,把故事压缩到一昼夜。为了使主题更生动有趣,他还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了一个恋爱的情节(成吉思汗向尚德之妻伊达梅展开追求)。而且,故事的社会背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赵》剧叙述春秋时期的故事,《中》剧叙述的是元朝初年的故事。《中国孤儿》戏剧一共分为五幕,其大概情节:成吉思汗率军攻入汗八里(今北京),皇帝托孤于大臣尚德。成吉思汗诛死皇帝及诸王子时,发现遗孤失踪,遂派人追索。尚德以自己的幼子冒充遗孤交成吉思汗。尚德妻伊氏不忍亲子死于非命,遂向成吉思汗道出真情,愿代幼主就戮,请恕其夫及其子。成吉思汗数年前曾钟情伊氏,此番旧情复萌,想娶伊氏为妻,一切概不追究。伊氏不允,后来在转移遗孤时,不幸被擒。成吉思汗再次逼婚,又遭拒绝,不得不同意伊氏与其夫尚德诀别。夫妇相见,互陈衷曲,无屈服于淫威之心,唯以忠义相勉。此情此景感动了成吉思汗,使他幡然悔悟,不但免三人之死,且令尚德夫妇妥为抚养遗孤。(二)升华矛盾主体,从家族矛盾转换为民族矛盾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的基本矛盾是屠、赵两个家族的世代冤仇,贯穿在整个剧中。一方是阴险狡诈、恃宠专权的武官屠岸贾,另一方面是忠臣为国的赵家,屠岸贾处心积虑陷害忠良,而程婴、公孙柞臼义无反顾地保护忠良,这对矛盾不可调和,并构成全剧陷害与反陷害,奸与忠的矛盾冲突。而伏尔泰深受中国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