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战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竞争力较为低下。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必须积极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这对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战略
第一章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f一、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除国家确认的
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狭义的中小企
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
一般而言,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有定量界定和定性界定两种方法。定量界
定试图通过一定的数量标准来准确划分中小企业,主要包括从企业雇员人数、资
产额以及销售收入三方面进行界定。这些数量标准是相对的,会因国家、地区、
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例如,美国小企业管理局一般把雇
员人数不超过500人、销售收入不足500万美元的企业,称之为小企业;而欧盟
规定雇员在500人以下,固定净资产在75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日
本《中小企业基本法》界定的中小企业为从业人数300人以下或资本金l亿日元
以下的工矿企业,从业人数100人以下或资本金3000万日元以下的商业批发企
业,以及从业人员50人以下或资本金1000万日元以下的零售和服务企业。而定
性界定一般从企业质量和地位两方面进行界定,试图从本质上判断其在竞争中是
否具有先天的弱势地位。
我国对企业的界定先后经过几次调整。建国初期,曾按固定资产价值划分企
业规模。1962年,改为按人员标准对企业规模进行划分。1978年,国家计委把
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改为“综合生产能力”。1988年,按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作
了分别划分,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以实物产量反映的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企
业规模分为4类6档:特大型、大型(大型一档、大型二档)、中型(中型一档、
中型二档)、小型,具体标准共计150个行业标准。当时中小企业一般指中二类
和小型企业。1999年,再次修改,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
将企业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4类。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
如下:
中型企业
职工人数
销售额(万元)资产r